还说他当过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长,很有学问。
在寺不修,如西方心恶之人。但新儒学的突破,则是由他确立了方向,并为宋代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准则。
后者回答: 「只做《襌苑清规》样做亦好。怀海的一个弟子问: 「斩草伐木,掘地垦土,为有罪报相否?」怀海云:「不得定言有罪,亦不得定言无罪。在我看来,以这种观点来看新儒家的产生,就要假定佛教最初进入中国后,几个世纪中一直保存它原来的超脱世俗的特点而没有任何变化。「惑」甚至可能取自禅宗语言。程颢曾讲,禅师们只是讲「识心见性」,但这与儒家讲的道德培养方式之一的「存心养性」是不可比的。
为了说明在突破前佛教徒在这一领域的实践,让我引用下面的例子:山西的僧袭(578-641)做「僧直岁」,监管所在寺院的粮食种植工作。吊诡的是,现在的学者一般认为,他对佛教的批评十分缺乏原创性,他所有的反佛言论都可在早期的反佛作品中找到,这些作品始于621年的傅奕上疏。至於《说文》说的"或从尸"的古文仁字,我们在出土文献中也能看得到。
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。稍微涉猎者都能看得出,郭店楚简的《性自命出》、《成之闻之》、《忠信之道》、《六德》、《五行》、《语丛》等篇幅,在心性问题的研究上,呈现出空前的规模和深度。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,至少也是儒学发展史上的划时代的大事。而子思们的形而上的仁学,便不便再安於历史的茧壳,而不得不改弦更张了。
所以,孔子尽可以沿用以尸作仁为术语,因为他的仁学是述而不作的。这一现象似乎表明,心态问题,在这个时候受到了格外注意。
那是就後起的字形而言。所以《玉篇》说,古夷字亦作尸。这个■字,前不见古人,後不见来者,可能只是郭店楚简成书年代或抄录年代的产品,而且更有可能是某种观念或理论孵化出来的产品。[viii] 孔子以後,学生们大体上从两种路数来发展仁学。
过去我对"义"字的变迁,曾有过臆测(见《儒家辩证法研究》,1984),结论不无趣味。子思一派,相内追求,以性情心命谈仁。於是他们甩掉了早先那个从尸的仁字,另外造出一个崭新的反映时代要求的仁字来。这两种古文仁字,我们今天都能看到了,确是一件幸事。
後来到了清代汉学家,为了反对宋学的心性说,遂把问题说得更死,譬如阮元在《论语论仁论》中说: 相人偶者,谓人之、偶之也。类似的例句,肯定还有不少,只要细查古籍,当能发现更多。
易传一派,相外扩展,将仁与宇宙联系起来。譬如中山王鼎有"亡不率仁,敬顺天德"句,包山二号墓180号简的"童笋(人名)阴仁汝",其仁字都是从尸从二的。
譬如《缁衣》篇的"恭以莅民,则民有孙心"句,其孙字带有心底,便是想要表示心态的谦顺,而非从辶的逊字所在表示的那种行为的驯顺。而新的文字中,最耀眼的,首推从心从身的仁字[vi]。这後一层意思和称谓,便是从前一层意思衍生出来的,是前一名词的形容词化。古文仁,从千心,或从尸。它与《老子甲》篇"返也者,道动也"之强调行为的反字,适用范围是不同的。这些"仁"字,不论是出现在道家思想的文献中,还是出现在儒家思想的文献中,也不论它上下文义怎样,出自那位抄手之手,全都一无例外,皆从心从身,作■。
"夷"和"仁"的关系,大概也是如此。因此他们认定,仁是一种行为,而不甚注意仁也是一种心态。
(三)现在我们再说从心从身的仁字。而到了郭店楚简成书、诸子百家竞起,"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"的时代[vii],情况便起了变化。
至於其所从之"二",很大可能只是一种装饰性的符号,古文字学上所谓的羡划。《诗·小雅·四月》有"先祖匪人,胡宁忍予"句,这个"匪人",绝非咒骂先祖不是人,而是"不仁"的意思。
所谓"尸方"(亦称夷方、人方),乃夏商周人对东方(今江苏山东一带)氏族的泛指,有所谓"九夷"之名[iii]。这一次想再谈谈"仁"字,看看它的变迁,有无什么思想文化上的意义。曰:人也"的"人也",也是"仁也"的意思,绝非简单指出管仲是"人"而已。孔子怨叹道不行,曾"欲居九夷",当因夷人能仁,不是随便说说的。
在早先,它本是直立的人形,并不横陈,作■,隶定为尸,读如"夷"。《说文》上说:"仁,亲也,从人二。
这个尸(夷)字,在甲骨学初期曾被释为"人",尸方被说成"人方"。幸好《古玺文编》上录有28个从心从身的仁字,数目可谓不小。
但麻烦也随之接踵而来。郭店楚简中的中、为、谓等字形多如此),并无"二人"或"相人偶"的大义。
古仁字从尸实系从夷,而从夷之所以为仁,当是夷风尚仁,风名从主的缘故。所以从尸字衍生出来的仁字,古字从尸,今字从人,本来也没有分别,因为所从的本是一个偏旁,只是书写有异隶定不同罢了。凡仁必於身所行者验之而始见,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见,若一人闭户斋居瞑目静坐,虽有德理在心,终不得指为圣门所谓之仁矣。"所谓"相人偶",即互相人偶之,亦即互相亲爱的意思。
起先但写人字,也就是尸字,後来加上二划作为美化,或作为与所从出的名词尸字相区别,大概是事实,是符合文字发展路数的。就是说,他们认定"二"是仁字的核心部件,是仁之所以为仁的关键。
同是孔子所提倡的那个仁,此时已不能再停留在单从九夷源头来追溯的老调调上,而更需要着眼於挖掘它的形而上学身价,发现其人情人性的本质[viii]。进入 庞朴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仁 。
因为我们注意到,在这批简牍中,除去这个从心的仁字外,还有大批别的从心的字,如义、勇、畏、孙、顺、反、疑、难、易、欲、谋、喜、哀、昏、宠、欺、求、与、为、知,等等。又如《穷达以时》篇有"君子谆於反己"句,反字下面加心符,显然是强调反躬自问的意思,所谓"爱人不亲,反其仁。